【一年后,十九岁的解缙与哥哥解纶,以及他们的妹夫黄金华一起组队进京刷榜,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。】
解纶刚放下的心瞬间就提起。
一时间,他竟不知道是乡试过了更好,还是没过更好。
好在的是,这回他有了个难兄难弟。
【好消息,解缙考中了,被授予中书庶吉士职位。】
【并且,他哥和他妹夫也双双考中。】
【三个人一起登上进士榜,解锁“一门三进士”成就。】
解纶脸上的神情飞快放松下来。
解开看着大儿子表情变来变去,脸上一阵无语,没眼看地挪开了视线。
这么担心的话,不如下狠劲去学习,争取在弟弟参加科考前先一步科举入仕。
至于“一门三进士”,哦,解家无人在意。
自唐朝以来,解家人经历过无数父子兄弟共联芳,同时登科及第的事。
远的不提,只说近的,解开爷爷解应辰和叔爷爷解应申当初就是一起考中的漕贡。
另外,还有解开两位叔父,解观我和解求我也是同举举人,同时进士及第。
【坏消息,在会试中,解缙只取得了第七名。】
【甚至,在殿试中,获得三甲第十名的成绩,被赐同进士出身。】
【据说,朱元璋是想点解缙为状元的,他之所以获得这个名次,是因为有大臣说:
“解”同音“泻”,“缙”又有“官员”之意,解缙这名字寓意不好。】
【其实,真实原因是因为大臣觉得解缙文章写得太好,文笔过于犀利,担心他日后会招惹是非。】
朱棣听到叶非雪的话,不由回想起当初解缙的一系列惊人战绩,顿时抽了抽嘴角。
然后,无情吐槽道:“算他担心对了。”
【解缙父亲解开,曾以\"二魁胄监,五知贡举\"闻名于世。】
【元末,解缙祖父解子元担任安福州判官,遇上战乱殉职而亡。】
【于是,解开被元朝廷任命为参知政事,但是解开并没有接受。】
【后来,元朝灭亡,明朝建立,朱元璋曾召见解开,想给他官职,被解开坚决拒绝。】
【因此,既是少年英才,又是故人之子的解缙,很受朱元璋很器重。】
【要不然,以三甲进士,同进士出身的身份,解缙根本不可能被授予中书庶吉士职位。】
【因为喜爱,朱元璋时常把解缙召到身边侍奉,随侍左右。】
【有一天,解缙陪着朱元璋在光禄寺大庖西室用膳,朱元璋对解缙说了一句鼓励他直言进谏的话:
“朕与尔义则君臣,恩犹父子,当知无不言。”】
【意思就是说:
我和你在道义上是君臣,但从恩情上却形同父子一般。
你要对我知无不言,有什么说什么。
总之,有意见尽管提。】
【朱元璋可能就是上下嘴皮一碰,随口那么一说,想给下属送点温暖。】
【奈何,正是天真烂漫年纪的解缙把老板的漂亮话当了真。】
洪武年间众大臣:……确实天真烂漫。
自古以来,谏官都是高危官职。
虽然陛下一直鼓励他们直言进谏,但按陛下矛盾多变的性格,真遇上事儿,他们劝谏出力不讨好不说,还有可能会丢掉小命。
不是谁都是钱唐,敢抬棺以死相谏。
这话,听听也就算了。
【激动的心,颤抖的手,领导画的饼最上头。】
【回到家,热情洋溢的解缙连夜洋洋洒洒写下一封长达万字的谏书——万言书《大庖西封事》。】
【在谏书中,解缙开口就批评朱元璋法令“数改”,用刑“太繁”:
臣闻令数改则民疑,刑太繁则民玩。
国初至今,将二十载,无几时不变之法,无一日无过之人。
尝闻陛下震怒,锄根剪蔓,诛其奸逆矣。
未闻褒一大善,赏延于世,复及其乡,终始如一者也。 】
众大臣听完: 一路走好!
好家伙,原来是又一个钱唐。
【读完这封万言书后,朱元璋赞叹不已,直呼谢缙有才。】
朱棣但笑不语,解缙的进谏正好给他爹搭了一个表演舞台。
一个表明自己是一个善于纳谏好皇帝的舞台。
更何况,天幕没说解缙最后把所有错误都甩锅在了他爹身边没有谏臣身上。
甚至,还在谏书后文盛赞他爹是绝世英才:
古往今来,不靠祖荫庇佑,只身夺得天下,除汉高祖之外,唯有他爹朱元璋一人。
【于是,解缙更来劲了,没过几天便又写下一篇更长的谏书——《太平十策》。】
【解缙: 老大,您说的哦,让我有啥说啥。】
【朱元璋咬牙点头: 对,是朕说的。】
【就这样,解缙越来越来劲。】
【兵部僚属玩忽职守,他上书。】
【xxxxxxxxx,他上书。】
【慢慢的,解缙就因直言敢谏和锋芒太露得罪了很多同僚,树敌众多。】
【不久之后,解缙有事去兵部请调差役,遭到兵部一小吏嘲笑,嘲笑他个子矮。】
【解缙很不高兴,与对方争吵起来,据说还回赠了一首诗:
“世人笑我矮砣砣,
我笑世人着衣多,
倒吊起来有点墨,
身高一丈又如何。】
【兵部尚书沈溍本来就对解缙不满,知道这件事后,立刻进宫找朱元璋告了解缙一状。】
【听了此事,朱元璋觉得解缙性格太“冗散自恣”,散漫狂傲。】
【于是,解缙被外放,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。】
从第一封谏书开始,解开眉头就一直皱着,眼中充满忧虑之色。
儿子这样的性格,真的适合官场吗?